做法與步驟

  1. 1

    蛤蚧的功效與作用
      1.蛤蚧味咸,性平。歸肺、腎經。益腎補肺,定喘止嗽。主治肺腎兩虛,氣喘咳嗽,虛勞咳嗽,咯血,腎虛陽痰,遺精,消渴,小便頻數。蛤蚧為中醫臨床比較常用的名貴藥材,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《雷公炮炙論》。唐代的 《日華子本草》以及南宋初期的《開寶本草》等也均有其藥用記載。李時珍所著的《本草綱目》中收載更為詳細:補肺氣,益精血,定喘止嗽,療肺癰消渴,助陽道。補肺氣,定喘止渴功同人參。益陰血,助精扶贏,功同羊肉。
      2.蛤蚧的主要化學成分:含肌膚、膽堿、肉素毒堿、鳥嚓吟、蛋白質、膽固醇,甘氨酸、脯氨酸、谷氨酸等14種氨基酸,鈣、磷、鋅等18種元素,5種磷脂成分和花生酸、花生四烯酸等9種脂肪酸。
      3.藥理研究認為蛤蚧既有雄激素樣作用,又有雌激素樣作用,其作用較蛇床子、淫羊蕾、海馬為弱。蛤蚧有免疫增強作用,能加強白細胞的移動力,增強肺、支氣管和腹腔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。對受低溫、高溫、缺氧等應激刺激有明顯的保護作用。另外有平喘、降血糖、抗炎及延緩衰老作用。
    4.蛤蚧臨床應用于治療陽瘓、尿頻、子宮發育不全、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、支氣管哮喘及心源性哮喘、咳嗽、氣喘、呼吸困難、肺結核、消渴、閉經等癥。

    蛤蚧的功效與作用
  2. 2

    蛤蚧藥材識別
      腹部張開撐于竹片上,呈扁片狀,全長20~30cm,頭頸部及軀干長9~ 18cm,頭頸部約占 1/3,腹背橫寬6~11cm,尾長6~12cm。頭略呈扁鈍三角形,眼眶凹陷成窟窿狀,無眼瞼。口內有鋸齒狀細齒,密生于腭的邊緣,無大牙。周身密被有光澤的細鱗片,有紅褐色斑點。背部表面呈灰黑色或銀灰色,有12 ~14縱列突起的圓形大鱗片鑲嵌在多角形小鱗片中。腹面呈淺灰色,散有粉紅色斑點。脊椎骨和肋骨均呈山脊狀突起。4足均具5趾,趾間具蹼,足趾底面有褶皺狀突起的吸盤,爪短,呈鉤狀,除第1趾外,均具爪。尾漸細,微現骨節,顏色同背部,有7個明顯的銀灰色環節,質堅韌。腥氣重,味微咸。

    蛤蚧的功效與作用
  3. 3

    蛤蚧的吃法
    1. 蛤蚧瘦肉湯
      【功效】止咳平喘,益腎。
      【材料】蛤蚧干品2個,瘦肉100克,川貝10克,姜片適量
      【調料】鹽適量
      【做法】
      1.蛤蚧干品洗凈,溫水浸約5小時;瘦肉入沸水汆燙后撈出切塊;川貝溫水浸約30分鐘。
      2.蛤蚧放入沸水鍋中煲約20分鐘,入瘦肉塊、川貝、姜片煲1小時,放鹽調味即可。
    2. 蛤蚧人參酒
      【功效】補肺腎兩虛。
      【材料】蛤蚧1對,人參100克,白酒500毫升
      【做法】將蛤蚧切塊,與人參、白酒一起密封,30天后飲用。
    3. 蛤蚧燉雞
      【功效】滋陰益腎。
      【材料】蛤蚧鮮品2條,雞1只(500克)
      【調料】根據口味添加
      【做法】蛤蚧去皮和內臟,與雞一起燉熟即可。
      【食法】佐餐食用。

    蛤蚧的功效與作用
  4. END